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4|回复: 0

关于诗钟的若干问题辨析

[复制链接]

37

主题

-1

回帖

167

积分

管理员

学者、诗人、杂家

积分
167
发表于 2022-9-2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关于诗钟的若干问题辨析
肖晓阳
拙著《诗钟津梁》(新版)出版后,收到各方读者的提问,现就诗钟常见问题及钟友探讨的观点作如下辨析,或能助益于初学。
一、折枝诗与诗钟的关系
折枝诗是福州人对诗钟嵌字体正格的俗称,其本意是指一唱到七唱的嵌字诗钟。此概念见于萨伯森、郑丽生合撰《诗钟史话》,王鹤龄《风雅的诗钟》引用此概念。可见诗钟概念的内涵比折枝诗大,分咏、专咏等体式的诗钟不属于折枝诗。
二、眼字、眼与诗眼的概念
折枝诗中用来嵌入句中的字称为“眼字”,由眼字配字组成的词或词组称为“眼”或“钟眼”,这是福建诗钟界的共识,代代相传,一以贯之。为什么称“眼字”“眼”?1985年由霞浦县政协、霞浦县文史馆编印的《霞(浦)、(福)安、宁(德)三县联合诗会“大好”折枝诗选》附录《诗评辑录(郑名彦撰)》中明确指出:“眼字”配成词,叫做“眼”。“眼字”是供做“眼”的“字”。至于为什么称“眼”?笔者曾询问过郑名彦先生(已故),回答是,眼字组成的眼是折枝诗创作的关键,其重要性就像人的两只眼睛。“眼字”是折枝诗范畴内的概念,当嵌入的字在三个及三个以上时,已非折枝诗,嵌入的字可称“题字”,但人们遵折枝诗的习惯称“眼字”,亦无伤大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眼字与眼的概念与清末王贡南《诗钟话》中的说法并不相同。王贡南认为:题是“字”,附题之字是“眼”,合言之曰“眼字”(按:福州人也有将“眼”称为“眼字”的习惯)。王贡南虽属闽籍,但他早先居台湾,为唐景崧幕僚,并参与台湾的诗钟集吟。台湾割让日本后,他去了北京,民国初年曾居于济南,而后不知所终。从现有的资料看,没有他在福建参与诗钟活动的痕迹,他所指的“字”“眼”的概念与福建无关,有可能是台湾诗钟界的认识。
诗钟之“眼字”与传统诗论所谓的“诗眼”概念不同。诗眼一般指诗句中的精彩用字,诗意因此字而顿然起色。如“厚、今”六唱:“落红绮陌飕今夜,积翠深林涨厚烟”,其眼字是“今”与“厚”,而“飕”与“涨”可称“诗眼”。“飕”指风吹,亦指风声,用于描绘风吹花落,动感声感并出,生动而传神。下联描绘深林雾气浓厚,浓雾由内而外弥漫开来,用一“涨”字来形容,极富神韵。
三、两个眼字对仗与否没有原则规定
折枝诗眼字产生的方法有现拈和宿构两种,现拈即临场抓阄获得眼字,两个眼字不对仗的居多,对仗的少数。宿构即提前出题,眼字往往是成文的,两个眼字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如“建、善”二字不对仗,“山、海”二字是对仗的,因此,眼字是否对仗没有原则规定。
两个眼字本身不对仗时,多数情况下,可将其中一个眼字“转品”,使两个眼字的词性一致。如“风、入”一唱,将“风”转品作动词,示作如“风此虚衔师亦滥,入吾青眼士偏寒”;“一、联”四唱,眼字均作动词,示作如“六国曾联骄配印,九州虽一毁焚书。”不可否认,有的眼字既难转品,亦难组成结构相同的眼,必使配眼之字对仗。如“无、民”一唱“民心尚未忘炎汉,无道今犹骂暴秦。”
四、诗钟题目的书写方法
嵌入的字是“眼字”还是“题字”,认识不同,诗钟题目的书写方法就不同。王鹤龄《风雅的诗钟》关于嵌二字诗钟题目的写法是:《面·神》二唱。用书名号说明作者将“眼字”当作题目。为什么用圆点而不用顿号?作者的解释是:“面、神”二字字义非并列关系,因此不用顿号,而用圆点,这一观点有误。圆点表示前后内容既关联又并列,如《沁园春·雪》,“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的题目,两个概念并列,且都与“词”关联。笔者认为,“面、神”不是题目,而是眼字,是两个“并列的眼字”,因此当用顿号。拙著《诗钟津梁》嵌二字诗钟题目的书写方法是:“大、好”一唱,加引号是为了强调两字为眼字,用顿号表示两个眼字是并列关系,眼字加体式才是完整的题目。至于诗钟作品的题目,则再加书名号,如《“大、好”一唱》。
学者黄乃江曾专程拜访王鹤龄,借阅诗钟资料,听取王老对诗钟题目写法的倡议,然而,其后出版的专著《台湾诗钟研究》所表述的嵌二字诗钟题目及诗钟作品题目为《门、夜,第二唱》,可见他也不认同王鹤龄对诗钟题目写法的规定。黄乃江与笔者都认同用顿号,都认为眼字连同体式才是题目,而眼字不是题目。
五、笼纱格与分咏格的区别
分咏指上下句分别咏指定的两个专题,此例大家熟悉,例句也多,不赘述。笼纱不同于分咏的本质特征是“暗嵌”,而非“咏”,也不能认为分别咏两个字就是笼纱格。例如笔者分咏“松、城”,作“森严齿有吞魔慨,繁密针含刺虐心”“俯看一瓮人烟少,仰仗千针士气雄”“张牙犹见金戈影,振甲如闻铁马风”“心犹白帝舟如箭,梦在黄山笔有花”,显然以上是“咏”松与城的形象,而非暗嵌“松、城”二字。什么是暗嵌?暗嵌是通过指代、借代、歇后、剪裁的方法,隐约显现题字,做到“此中有字,呼之欲出”。如“飞、纶”笼纱格云:“忠推南宋将军岳,诗爱中唐户部卢”,上联咏岳飞,而不是咏“飞”,是暗嵌“飞”;下联咏卢纶,暗嵌“纶”。
六、鼎峙格、鼎足格、鸿爪格的联系与区别
鼎足格三个眼字呈等腰三角形,鼎峙格三个眼字呈不等腰三角形。至于“鸿爪格”,原本是统称(含鼎峙、鼎足、勾股、汤网四格),后来渐渐窄化为鼎足格的别称,因此不宜把鸿爪格独立列为一种格式。关于鼎足、鼎峙、鸿爪一直以来存在认识上的混乱,《诗钟史话》亦未梳理清楚,好在学者黄乃江在《台湾诗钟研究》中作了很好的梳理,拙著《诗钟津梁》中对鼎峙、鼎足的提法即源自《台湾诗钟研究》。鼎峙格、鼎足格如下:
鼎峙格。三个题字分嵌上下两句,呈不规则三角形,如“贺新娘”鼎峙格:“暮雨吴娘桃叶水,新秋胡骑贺兰山”
鼎足格。三个题字,两字嵌上句首尾,一字嵌下句第四字;或两字嵌下句首尾,一字嵌上句第四字,亦称“鸿爪格”“弯弓格”。如“清平乐”云:“清怀别具人生乐,壮志难平世路岖”。以上为“大鼎足”,亦有“小鼎足”者,三个题字分嵌上下两句,成等腰三角形(小于大鼎足的三角形),如“一江秋”作:“塞北秋传千里雁,江南春泄一枝梅。”
诗钟嵌字体碎锦格,所嵌字数为四字或四字以上。近人所谓“三字碎锦格”,本质上是鼎峙格。
七、诗钟是否忌句中自对
句中自对俗称“当句对”。楹联中的当句对,可以只管本句自对,不管上下联对仗与否。如上海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游目”对“骋怀”、“仰观”对“俯察”,但“游目”不对“仰观”、“骋怀”不对“俯察”。“崇山”对“峻岭”、“天朗”对“气清”,但“崇山”不对“天朗”、“峻岭”不对“气清”。这种对仗在诗钟里是不允许的。反例如“湖、岭”六唱:
侠肝义胆江湖汉
头重脚轻山岭苇
“侠肝”可对“义胆”,但不对“头重”,于楹联无忌,诗钟必忌。
另一种当句对,除了句中自对,上下联也对仗,这是诗钟允许的。如“初、晴”一唱:
初柔后壮江河性
晴露阴藏日月容
“初柔”对“后壮”,也对“晴露”;“后壮”也对“阴藏”。初柔、后壮、晴露、阴藏皆主谓结构,当句自对,上下联也对仗。
诗钟当句对虽不犯忌,但不提倡。因为当句对易于上手,初学者容易形成定式,不利于发展诗钟句子的灵活性。此外,当句对句式呆板,不宜多用。
八、诗钟是否忌成语?
福建诗钟主要盛行于闽中(福州地区)和闽东(宁德地区),关于成语之忌,两地有所不同。闽中不忌成语入诗钟,闽东霞浦则有所禁忌,此忌名曰“排匾”,因为匾额多为四字成语。诗钟单句七言,成语占据四字,仅剩三字可自由发挥,因此难脱陈词之诟。但不可否认用成语较为出色者,如“云、墨”四唱:
吐雾腾云身益损
涂脂点墨面全非
据此,成语入诗钟不提倡,亦不反对。
九、诗钟可否“有我”?
诗钟可否“有我”,这关涉诗钟的属性。关于诗钟的属性历来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诗钟只是游戏;其二认为诗钟属于诗歌。不同的属性认同自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观点。福建人认同诗钟是一种诗,陈海瀛《希微室折枝诗话》把诗钟作品分为言志、抒情、说理、论事、写景五类,对于写作技巧提出神、理、气、味、声、色六个方面的讲究,可见他将诗钟当做诗来论述。王鹤龄在《风雅的诗钟》中指出:诗钟应归入“杂体诗”。并认为“承认诗钟为诗之别体,归入‘杂体诗’中,更为符合人们的传统认识,比较顺理成章。”笔者新版《诗钟津梁》也是基于诗歌的角度谈诗钟的创作与鉴赏。
既然是诗,就可以“有我”。诗的本质,或言志,或缘情,或吟咏情性,咏的都是作者自“我”的情意。性灵说代表袁枚认为作诗必须“独写性灵”,其基本观点就是作诗要抒写个人的性情,而且必须是真性情。朱庭珍《筱园诗话》云:“所谓诗中有我者,不依傍前人门户,不摹仿前人形似……我有我之精神结构,我有我之意境寄托,我有我之气体面目,我有我之财力准绳,决不拾人牙慧,落寻常窠臼蹊径之中,是谓诗中有我。即退之(韩愈)所谓‘词必已生’‘陈言务去’也。”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都有以“我”表意的创作法,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龚自珍《已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第一人称体现“有我”的钟作亦不乏其作,其中的“我”,可以是真我,也可以是假借“我”以使表意显得真切。现列举含“我”的折枝诗作品于下(黑体字为眼字):
强君行色囊中剑,富我情怀客里诗(郑名彦)
山焚我更难臣晋,海蹈人终不帝秦(陈  曦)
百骸假我终当腐,双泪还君已尽枯(刘老苍)
宦海寄生鸥笑我,风尘失路马骄人(紫 潮)
霜中黄叶持如我,身后青山付与谁(罗明祥)
酬春我意如新蘖,用世人才几大江(张仲雨)
是色是空无着相,非鱼非我总忘机(佚  名)
掷我形骸还造化,借人池馆过黄昏(林天遗)
私喜高堂还我有,贱看青史亦人为(王醒才)
谁堪弟我唯尊石,意欲家之为买山(佚  名)
黄菊感秋如我瘦,碧桃临水为谁妍(陈笃初)
明月已阑焉置我,青山在此敢言官(林天遗)
输人一事惭投刺,还我初心早乞骸(佚  名)
我去湖山谁管领,世非黄白莫交游(又  伯)
青史怀人生苦晚,名山位我左应虚(佚  名)
物可胜天霜后见,人无负我雨中知(魏道涵)
长日教人恬俗事,深山位我胜闲曹(佚  名)
肝胆向人移俗易,头颅老我乞闲迟(佚  名)
夺我股肱良马死,还君涕泪大江枯(陈海瀛)
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度风帆(林  启)
披肝在我无思诈,含血于人有进谗(潘家香)
暗室无灯修一我,明堂有镜仰新官(陆琪灿)
针砭故我求今是,评品前贤忌厚非(杨起予)
杀我或先施厚惠,忧民斯足献今生(李可蕃)
送炭可征君厚意,抱冰已凛我今生(郭嘉笙)
彼此分才胎小我,今明积亦瞬千年(杨文继)
我所能行犹古法,世偏不用岂空言(陈海瀛)
有生我亦争雄者,未死谁非负债人(郑孝禄)
老我精神头上雪,离人骨肉耳边风(佚  名)
未超尘海人皆客,倘入天台我不归(乾  甫)
十、诗钟源自福建
关于诗钟源自福州的认知见于许多文献,如《诗钟史话》《台湾诗钟研究》等。王鹤龄《风雅的诗钟》仅列出闽源说和粤源说的相关线索,没有结论。王鹤龄当年成立中国俗文化学会诗钟研究委员会,聘笔者为委员,并委托笔者查证《诗钟史话》中有关诗钟源于福州的最早记载——莫友堂《屏麓草堂诗话》(道光28年,1848年)。此书仅福建师大古籍图书馆可查,查询结果与《诗钟史话》说法一致,证明史话相关证据是可靠的。屏麓山在福州长乐一中边上,地属福州。而王鹤龄罗列的粤源说三条线索(袁祖志《啸源诗钟》序,光绪3年;樊增祥《寒山社诗钟选》序,1915年;施鸿葆《闽杂记》,定稿于咸丰八年,即1858年),均未附直接物证。
当今诗钟史料研究第一人当属黄乃江,他透露给笔者的信息是,诗钟源于福建无疑,广东的诗钟是从福建传入的。此外,还有更为可喜的消息——已找到诗钟起源更早的文献(限于研究成果尚未发布,暂时保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5-6 11:40 , Processed in 0.11479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