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回复: 0

人脑VS人工智能:记一次楹联创作的较量(下)

[复制链接]

1570

主题

42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717
发表于 2025-4-2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人工智能无疑是今年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许多人都被其惊艳,先是震撼,继而感慨,最后陷入悲观,甚至不乏预言:未来作家必将失业,人脑终将被芯片取代。


       说实话,刚接触人工智能时,我也惊讶无比,一度觉得文学创作这方充满情感与灵性的领域,似乎裂开了一道缝隙,未来会不会被芯片彻底攻陷?然而,随着对AI作品了解的深入,尤其在前两轮实验中,我的作品均胜出一筹后,信心逐渐回归:连我这样的小虾米都能与之一较高下,更何况无数才华横溢的大家!


       今天进行最后一轮对比实验,完成此一系列的终极篇。以“游文殊院” 为题,上下联均不少于 30 字。我与豆包、DeepSeek 各写一联,作品分别如下 ——



1、我的作品     

古刹径深,隔断纷纷俗念,望塔角凌虚,炉烟绕殿,恰闻几缕檀香,快哉快哉,胜似闲云野鹤;

禅林影曳,扫清点点尘心,听木鱼叩寂,檐铎吟风,忽起一声佛号,空也空也,恍如明月澄波。



2、豆包作品

入此禅林,看古寺清幽,香烟袅袅,愿尘世诸般烦恼皆随梵音飘散,心归宁静,祈愿新岁福泽满盈,同沐佛光祥瑞;

游于圣地,听晨钟暮鼓,经韵悠悠,盼人间一切疾苦尽被善念消融,意守慈悲,冀望来年灾厄远离,共沾佛法恩慈。



3、DeepSeek作品

古刹凌云,问几度晨钟暮鼓,曾伴松柏经霜、莲池漱月,最是烟霞深处游人驻;

贝叶传经,藏千年禅机妙谛,且看菩提证果、法雨沾襟,正有般若光中瑞霭浮。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虽具备强大算力与超快速度,但其创作至少存在三方面本质性缺陷:



      其一,情感体验的缺位。冷冰冰的芯片无法拥有真实的生命感知,所谓 “情感” 不过是算法对人类情绪模式的机械模拟,难以拨动灵魂深处的心弦。
      其二,创造力的桎梏。芯片缺乏突破既有框架的想象力,只能在人类文化库存中进行碎片化拼贴,如同用积木复制故宫 —— 形似而神散,永远无法诞生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其三,灵感灵性的空白。其行文往往陷入程式化逻辑,虽能堆砌辞藻却难有妙笔生花的灵气,犹如提线木偶的舞蹈 —— 动作精准却失却人类舞蹈独有的灵气和感染力。

      仅凭这三点,人工智能便已缺失取代人脑的先天基因。更别说现阶段,芯片程序尚未完善联律精髓,作品中重字、出律等硬伤频频出现。



      最后,我让DeepSeek和豆包分别给这三副对联按精彩程度排序,并给出理由。



DeepSeek的评判如下——



**第一名:第一副**(古刹径深...恍如明月澄波)

**理由:**

1. **多维感官意境**:通过"塔角凌虚"(视觉)、"檀香"(嗅觉)、"木鱼叩寂"(听觉)构建立体禅境,身临其境感极强。

2. **哲学张力**:上联"快哉快哉"体现入世超脱之喜,下联"空也空也"暗合佛法空性真谛,形成精神升华的闭环。

3. **动静相生**:"炉烟绕殿"的静谧与"檐铎吟风"的动态形成巧妙呼应,最后以"明月澄波"的永恒意象收束,达到禅宗"动中取静"的境界。



**第二名:第三副**(古刹凌云...般若光中瑞霭浮)

**理由:**

1. **时空纵深**:上联"几度晨钟暮鼓"写时间流转,下联"千年禅机妙谛"显智慧传承,形成历史厚重感。

2. **佛典化用**:"贝叶传经""菩提证果"等典故不着痕迹,与"莲池漱月""法雨沾襟"的实景描写虚实相生。

3. **气象宏大**:收尾"最是烟霞深处游人驻"与"正有般若光中瑞霭浮"形成人间与佛国的诗意对话,但稍显概念化。



**第三名:第二副**(入此禅林...共沾佛法恩慈)

**理由:**

1. **功能性强**:明确表达祈福消灾的实用诉求,符合寺院对联的普世价值,但艺术性较弱。

2. **结构对称**:双联皆以"愿/盼"引导祈愿句式,形式规整但略显呆板。

3. **意象重复**:"梵音飘散"与"善念消融"、"佛光祥瑞"与"佛法恩慈"存在意涵重叠,削弱了表达效率。



豆包的评判如下——



第一名- 第一副对联:用词精妙,“隔断”“扫清”“叩寂”“吟风”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文殊院的清幽环境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且多处使用叠词,如“纷纷”“点点”,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上下联结构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将游文殊院时内心的空灵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文殊院的禅意与宁静。



第二名- 第二副对联:内容上直接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解脱期望以及对新岁福泽、人间疾苦的祈愿,情感真挚。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晨钟暮鼓”“经韵悠悠”等词也营造出了文殊院的神圣氛围。不过在文采和意境的营造上,相较于第一副稍显逊色,整体较为平实。



第三名- 第三副对联:通过“古刹凌云”“贝叶传经”等描绘,展现出文殊院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但整体表述相对较为简略,在描绘游文殊院的具体感受和营造独特意境方面不够突出,“松柏经霜”“莲池漱月”等景象描写稍显常规,不够细腻生动,难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论:从三轮楹联创作及 AI 自评的实验,初步印证了人工智能的 “创作” 本质是数据重组,而人类写作是以情感体验为内核、以灵性感悟为根基的思维过程,技术能模拟外形规律,却永远无法触及文字背后 “人” 的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2 03:10 , Processed in 0.09909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