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回复: 0

人脑VS人工智能:记一次楹联创作的较量(中)

[复制链接]

1570

主题

42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717
发表于 2025-4-1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在科技浪潮狂奔的时代,人工智能正以破竹之势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可否认,在诸多领域,人工智能的表现已超越人类,但文学创作这片需要情感与灵性滋养的领域,是否也会被冷冰冰的芯片攻陷?至少当下,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再发起一次挑战,与豆包、DeepSeek 一较高下。本次创作从情感这一人工智能的 “软肋” 切入,以“相思”为题,各写一副长联。作品分别如下——



1、我的作品     

寂寞时常看莲,那一脉清香,三分素雅,问谁遗落?秋渐浓,心欲碎,怎堪黄花已谢,翠盖正残,更逢孤雁低飞,绕我映成湖上影;

惆怅处独斟盏,任千般苦绪,万种追思,对月倾吟。夜将尽,意难休,恍似鹊羽搭桥,蝶魂破冢,最怕冷风乍起,敲窗惊醒梦中人。



2、豆包作品

忆昔时漫步长堤,看柳绿桃红,执手同观双燕舞,笑语甜言犹在耳,怎奈欢情终有尽,一朝别后,望断天涯,残梦绕魂,唯伴孤灯思旧影;

叹今日独依小阁,对风清月冷,凭栏空盼片鸿归,愁肠苦意每萦心,徒留离恨总无边,数载念中,望穿秋水,相思入骨,更兼冷雨泣寒更。



3、DeepSeek作品

残烛摇窗,孤影对寒衾,忆往昔春江共棹,秋苑同吟,忍看那雁字回时,锦书难托,空余一枕凄凉泪;

冷雨敲阶,乱蛩鸣衰草,叹而今玉簟生凉,宝奁尘满,最恨是梦魂醒处,菱镜慵开,唯剩半庭萧瑟风。




      让我惊讶的是,豆包和DeepSeek经过更新,联律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存在少许平仄和重字问题。语言方面,单看个别语句,华丽有余,让人震撼,可纵观全篇,语言的拼凑感依然比较明显。情感表达方面,人工智能为情感而情感,从头到尾刻意为之,起伏变化却不足,就如一幅国画,笔笔浓墨重彩,整体反而少了浓淡疏密的韵味与灵气。



       同样,我让DeepSeek将这三副对联按精彩程度排序,并要求给出理由。DeepSeek的评判结果如下——



这三副对联均属佳作,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和章法结构上各有千秋。以下是综合考量后的排序及理由:



**第一名:第一副(寂寞时痴看莲 / 惆怅处独斟盏)**

**理由:**

1. **意象创新度**最高,"莲"与"盏"的物象,"孤雁"与"冷风"的烘托,别具匠心,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尽显主人公的惆怅与相思之苦。

2. **时空转换**极具电影感,上联从白昼到秋暮的莲塘雁影,下联由长夜至破晓的月下独酌和梦境,形成闭环时空结构。

3. **情感浓度**层层叠加,"问谁遗落"到"敲窗惊醒"形成完整的心理弧光,比后两联的直白抒情更具含蓄美。

4. **构思精微**尤见功力,上联"莲-雁-影"构建视觉蒙太奇,下联"盏-月-窗"形成触觉通感链。"鹊羽搭桥"与"蝶魂破冢"的用典幻像,怕被冷风乍起"瞬间击碎的担忧,极富表现力。



**第二名:第三副(残烛摇窗/冷雨敲阶)**

**理由:**

1. **感官矩阵**:上联"残烛摇窗"的视觉晃动与"寒衾"触觉相融,下联"乱蛩鸣衰草"的听觉喧嚣与"玉簟生凉"的体感交织,构建多维感知空间。

2. **今昔对照**:通过"春江共棹"与"玉簟生凉"、"秋苑同吟"与"宝奁尘满"形成工整的时空对位,记忆中的温暖质感与现实中的金属冷感(簟、奁)形成强烈反差。

3. **器物隐喻**:"锦书难托"见通信断绝,"菱镜慵开"示容颜憔悴,日常器物成为情感载体。

4. 稍逊于第一联处在于**情感维度**较单一,全篇沉溺于凄苦,缺乏第一联"恍似鹊羽搭桥"的希望与起伏。



**第三名:第二副(忆昔时漫步长堤/叹今日独依小阁)**

**理由:**

1. **叙事结构**:采用传统"忆昔-叹今"的线性结构,上联"长堤-柳绿桃红-双燕舞"构建春日全景,下联"小阁-风清月冷-片鸿归"收束秋夜特写。

2. **情感对仗**:"执手同观"与"凭栏空盼"形成肢体语言的今昔对照,"笑语甜言"与"愁肠苦意"构成味觉通感式的情绪对仗。

3. **时间密度**:"一朝别后"与"数载念中"形成瞬时与经年的时间张力,"望断天涯"与"望穿秋水"实现空间期待的双重投射。

4. 相对前两联,**意象创新**稍显不足,"望断天涯""望穿秋水"等属于传统表达,在意象陌生化方面略逊。



**总结**:

第一联胜在意象的先锋性与情感结构的现代性,将传统对联艺术推向陌生化审美;第三联精于古典意境的纯熟营造,堪称传统对联的典范之作;第二联虽在创新性上稍逊,但其工稳的对仗与流畅的叙事仍属佳作。三者恰似"奇崛、典雅、工稳"的三重美学维度,共同构成对联艺术的多彩光谱。



      本次楹联创作的较量,人脑作品胜出!在科技爆炸的今天,我们尚能凭借情感与灵性在文学创作领域与人工智能一争高下,但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不会像感叹算盘不如计算机那般,感慨文学创作被人工智能超越?真如此,那将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和悲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2 02:00 , Processed in 0.68531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