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9|回复: 0

“花开三章清平调”之我见

[复制链接]

2190

主题

21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1865
发表于 2024-4-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花开三章清平调”之我见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3-30 00:00 河南


联 斋  第4209期


“花开三章清平调”之我见

王海

      “花开三章清平调”,是中国楹联学会已故曾任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贵妃墓一联的出句,整联是:“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几十年来,联界人士对此联颇有争议,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有认为该联出律、并替马先生改联的。言称此联上联连用六个平声字,下联连用五个仄声字,为失替,不合于律。可以将其改为“花开三首清平调,叶落千年苦恨歌”。
      有按照四声规律,为马先生喝彩的。言称: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有利用所谓的“鱼竿韵”为马先生辩解的。言称此联是依据七言鱼竿韵“通通平平平平仄-----通通仄仄仄仄平”创作的。还有运用传统对格来为此联找依据的。言称:古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属于上联全仄、下联全平的联句。
      但笔者以为,以上说法皆言之偏颇:批评的,并无找到机关,评的不伦不论;赞扬的,虽有一定道理,但并未评到点子上。笔者的观点是,马先生此联,不仅不是病联,而且是一副妙联,有声有色、老道厚重。理由有三:
      首先,此联之美在于观感美。语言流畅清丽、俗中有雅,音韵匀称和美、朗朗上口。“花开”“叶落”,有视觉上的姹紫嫣红、荒凉萧瑟,有听觉上的窸窸窣窣、凄凄惨惨;“清平调”“长恨歌”,也有视听上的笙歌燕舞、古韵悠悠之感,上下联对比强烈、动感十足。
      其次,此联之美在于内涵美。在题贵妃墓联中,歌颂者有之,咒骂者有之,惋惜者有之。其实,这段历史无须后人费评,在唐代已有评价:一是李白,他亲自见过杨贵妃,并为其作了三首《清平调》;一是白居易,在杨贵妃死后,写了一首著名的《长恨歌》。两位大家对贵妃的生前身后事,均有定论。
      马先生此联,独辟蹊径,并未对贵妃做任何评价,只是摆出了李、白两位大家各自的千古绝唱之作。上联说“生”,暗用了李白写贵妃得宠的三首《清平调》(李白以牡丹花作比,描写了贵妃的美艳及其受宠)。下联言“死”,暗用了白居易写贵妃悲剧下场的一首《长恨歌》(白居易以华丽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是非对错,作者不言;而是让读者自己走进故事,去探根求源,寻找答案。
      最后,此联之美还在于格律美。马先生一联,若按声律节奏看,上联连平、下联连仄,确是失替。但按语意节奏看,是没有一点问题的。《联律通则》第四条规定: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第十二条规定:“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这就是说:当对联中必须使用偶数位没有平仄交替的成语、成句、典故、专用名词时,可将整个词组看成一个节奏,做到节奏的尾字(节奏点)有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反,以求得上下联声律的整体平衡即可。
      我们仔细分析可以看出,马先生此联是化用了《清平调》、《长恨歌》两个典故的。特别是《长恨歌》这首诗,佳句极多,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但还有这样两句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很明显,马先生是比较青睐这两句的,并受其启发,化用了此联:李白的《清平调》是“花开”,是“得宠”,因为有三首,所以称“三章”;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叶落”,是“香消”,因为只一首,所以称“一曲”。“ 三章清平调”和“一曲长恨歌”,各自是一个典故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其中的数量词“三”和“一”,也是实指,不是虚指,不可以互换,也不可以换做其他的数量词。这样,上下联后五字就各自自成一个成句,入联时必须作为一个语意节奏来对待:“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上联节奏点是“开(平)----调(仄)”,下联节奏点是“落(仄)----歌(平)”。如此,无论是从“相替相对、仄起平收”看,还是从“尾三仄、尾三平”等避忌问题看,均格工律稳、结构严谨,没有一点问题。


王海,网名大海、大海能容,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济源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华诗词论坛“新韵板块”、“新韵部落”版主,现为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新韵部落”顾问。近年来,创作有3000余首古典诗词,结集有《王屋行吟》、《古典诗词写作入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3 07:25 , Processed in 0.17089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