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回复: 0

珠联璧合追神韵 徐玉基 上海

[复制链接]

1492

主题

15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402
发表于 2024-5-24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珠联璧合追神韵



徐玉基 上海





相关链接:采珠擷玉臻佳境——贺《古诗集联三百副》付梓  孙福奎 黑龙江



曾宜华先生是江西泰和人,泰和属吉安市,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有“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泰和文化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和历史上曾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宜华兄生活工作在人文荟萃之地,耳濡目染在氤氲文气之中,在传统文化园地取得成就,真是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之胜。

宜华兄一生经历丰富,务过农,坐过机关,曾聘为县市省报刊的特约通讯员,有较多的机会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发表了很多新闻和文艺作品。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方面,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钻研、感悟,笔耕不辍,勤勉有加。退休后融入当下中国楹联界的高层次文化圈,与全国联家交流切磋,在报刊和网站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创作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为中国知名楹联家,多次在全国征联中获奖,特别是荣获《对联中国》年度佳作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楹联评析》,出版了诗联作品集《文田联草》,彰显了一个楹联家的实力。

在年近古稀之庆时,宜华兄筹划将多年来精心撰写的集句联付梓,名之为《古诗集联三百副》,命我作序,虽勉为其难,亦欣然应诺。因为我读了全书作品之后,甚为震撼。

对联是中华传统艺术园地中的瑰宝,它以独立文体跻身于文化宝库,以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在中华大地上,运用最广泛的文体非对联莫属,不要说建筑、景区、厅堂、园林因有对联而增色,每逢喜庆悼念等场所,唯有对联最能表达祝贺或哀挽之情。特别是春节期间,整个中华大地是春联的海洋,我曾参观北方一个春联印刷厂,那个小厂一年要生产春联几百吨,全国可想而知。近年来,楹联事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楹联家不断涌现,楹联作品如喷珠吐玉,美不胜收。可以说,当下是中国楹联最为兴盛的时代。

但另一方面是楹联创作不易,正如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李殿仁中将所说,“没有两把刷子是玩不起来的。”楹联是格律文学,必须遵循联律规则,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声调对立,语意相关。这仅仅是形式上的东西,更难的是要在有限的字数中,包含博大精深的内容,表达深邃丰富的思想,切时切地切人切物,用诗样的语言演绎主题,达到较高的境界,才谈得上是楹联艺术。以上谈的这些好像多余,只是想说明宜华兄创作这些精品对联的不易。

集句联是对联中的一个品种。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自撰联和集句联。自撰联是由自己创作,自己的语言,自行将文字排列组合,形成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对联作品。如果半数以上引自前人成句,则要判断为涉嫌抄袭。当然,个别的如为前人成句配句成联,说明之后则不在抄袭范围之内。自撰联允许小部分引用别人的句子,更多的是化用前人诗句,所谓化用,是只取原句的内容意境,而将语言重新组织。还有一种“摘句联”,把前人的两句诗完整摘录,成为一副对联,但必须把自己摘出去,因为这不是你的作品,无非借用而已。集句联所谓“集”,作“聚集”、“集合”解。一是来自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二是必须“抄”完整了,不能改动原句。一句话,就是集合前人现成的句子,重新组成一副新的对联。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一般来说,对联是有格律限制的,律诗符合对联的平仄安排,别的文体难以做到,所以集句联多以集诗句为主。

集句联最大的难点,在于重新组合的两句联语,是对联而不是对句,更不是诗钟、无情对,要符合一个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捞到碗里就是菜。如南京莫愁湖联,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完全符合对联要求,更符合莫愁湖的环境和内涵,无疑是一副上乘的集句联。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宜华兄的《古诗集联三百副》,题目告诉我们,一是集的古诗,二是成为对联,三是有三百副之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人想象,将人家现成的诗句拿来成联,是件简单的事。其实不然,内行都知道,集句联比自撰联更难,因为要从浩如烟海的古代作品中,找出两句相匹配的诗句来,这两句诗要对得天衣无缝,还要表达新的思想内容,一般人功力不逮。或者偶尔对出几副来,要集成三百副,可见文化底蕴之深厚,下的功夫也不小。在当代中国楹联界,也是凤毛麟角的。

宜华兄多年苦读,积淀深厚,因而能够厚积薄发,在集句联领域里崭露头角,取得成就。一本《古诗集联三百副》,就是他智慧的结晶,努力的结果。纵观他的集句联,有四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广。三百副联,涉及时令、节日、物华、家园、诗书、贺庆、山水、人物、感怀、哲理等诸多领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许多人集句,大多拘泥于感悟联,宜华兄大胆地深入到各个领域,在保证厚度的同时,显示其宽度。

例如他集的《蜜蜂联》,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少有人涉及。

莫为文章还自苦;

不辞倾倒为君甜。

上联出自北宋诗人夏竦的《送修撰杨学士留守南京》,下联出自宋代诗人 饶节的《蜜蜂颂四首 其一》。上联的“文章”,可取其本义,即纹理和图案。蜜蜂为了美好的事物而不辞辛劳,勤于采花酿蜜,为他人带来甘甜。借对蜜蜂的歌颂,表达了自我勉励不断奋进的情怀。

又如《水乡江南》联

横吹玉笛渔船晚;

醉看金荷烛影昏。

上联出自宋代诗人吴芾的《会使帅郭侯燕于采石》,下联出自宋代诗人曹勋的《和谢景英提干》。集句联写景也不多见,此联用几个典型物象,玉笛、渔船、金荷、烛影,配以精心选择的动词,营造了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象,上下联融为一体,似见其景,似闻其声,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二是新。集句联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古为今用,借用古人诗句,而表达时下情感。如果仅是拼凑诗句,而不能表现出新的意境,则不能算是成功。宜华兄深谙此道,选择诗句时,力求升华其意境,通过巧妙的组合,而表达出新内容新意境。

如兔年新春联

试把兔毫挥翰墨;

长疑龙气挟风雷。

(疑为凝的通假字)上联出自明代诗人张天赋的《次东粤张掌教春日韵 其一》,下联出元代诗人李孝光的《题本觉寺空翠亭》。两个不同朝代的诗人咏不同景物的两句诗,天衣无缝地集成一副新春联,兔年之后是龙年,非常应景,更主要的是将原联翻新,赋予时代气息,表达出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兴华伟业蒸蒸日上的新意境。

又如图书馆联

汲古遂探群玉府;

置身真在大罗天。

上联出自清代赵翼《卢抱经学士以雍正壬子补弟子员今岁壬子又见诸生游庠作重逢入泮诗纪事敬贺四律 其四》,下联出自清代弘历《揽胜轩》。图书馆是现代产物,作者借古代事物演绎图书馆,非常成功。“群玉府”为帝王珍藏图籍书画之所。“大罗天”是道教用语,乃最高最广之天,用于图书馆非常贴切,新鲜感亦非常强烈。

三是雅。雅是指对联需用高雅的语言,表达高雅的意境。对联需要凝炼,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同时,对联是高雅艺术,除特定用途外,一般避免使用粗俗语言。孔子在评论《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毛泽东在解释《沁园春·雪》时谈到:“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可见作为格律文学的诗歌(对联亦是)是需要纯正的思想和高雅的语言的。宜华兄集句,有着原诗的美好基础,又能翻出新意,因此处处见其雅,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例如《居室联》

万金难买田园福;

一室能回天地春。

上联出自明代诗人林俊《南山草堂》,下联出自清初诗人查慎行《赋得深屋喜炉温(应八皇子教)》。居室联最能体现主人情怀和人生追求,此联用“难买”对“能回”,形成鲜明的反对,志趣和追求一目了然,有着闲云野鹤般的潇洒,又有着幽兰寒梅般的清香,田园呈美景,陋室富雅趣,高尚情操可见一斑。

又如《感思》

心同野鹤与尘远;

身似飞泉激石忙。

上联出自中唐诗人韦应物的《赠王侍御(一作张籍诗)》,下联出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上联写出如野鹤般远离尘俗,保持高洁的心态。下联写人生如飞泉激石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将心胸的高洁与人生的奋斗融为一体,不奢谈避世,不随波逐流,应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心路。

四是切。集句联最大的问题是切,因来自于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作品,很难揉合为一体,弄巧成拙,往往会两张皮,形不成一个主题。或者联句不能紧扣对象,游离于主题之外。形式上照顾到了,但内容上偏离太多。宜华兄所选诗句,能切中新的主题,大为不易。有的是借重原意,有的是翻出新意,还有的是取其神意。

例如《国庆》

事业正须酬壮志;

丹青且复绘新图。

上联出自明代诗人程通的《冬日閒行》,下联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张慈长为予作画像诗以酬之》。原诗句均与国庆无涉,但宜华兄借其诗句,演绎出新内容。全联切中“国庆”这个重大节日,不了解原作的人很可能认为是现代人的自撰联。上联的事业、壮志,下联的丹青、新图,均构成因果关系,表达了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壮志,为实现伟大复兴事业的情怀。下联尽情讴歌了人民奋笔,画出了美好前程的画图。

又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联

五色文章辉北斗;

一窗风雨梦南湖。

上下联均出自元末明初诗人,上联为梁寅的《生日和酬黎宾贤 其一》,下联倪瓒的《晚照轩偶题》。与《国庆》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不说明,不少人可能认为是自撰联,特别是北斗与南湖二个意象的运用,来庆贺党的生日,既贴切又生动,“辉“字形象,“梦”字出彩,感情强烈而真挚。是集句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我与宜华兄素不相识,从未谋面,但通过楹联艺术,神交已久,引为知已,平时多有诗词唱和,楹联切磋,为他的才华和勤奋、谦虚所折服。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这本《古诗集联三百副》上,在众多传统文化领域均有建树。在此书付梓作为他古稀之庆纪念之时,我衷心地祝他永葆青春,再创佳绩,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楹联作品,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吟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7 23:53 , Processed in 0.11093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