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回复: 0

也说春联那些事

[复制链接]

104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85
发表于 2024-3-7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也说春联那些事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3-07 00:00 河南


联  斋  第4139期


也说春联那些事

徐文德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时候,这首儿歌曾激动了多少稚童那幼小的心灵。
真的是这样,过了腊八,就开始天天数,天天盼,眼巴巴的盼着这一天。女孩子盼的是新衣服,男孩子盼的是糖果和鞭炮,当然,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到了那一天,这个世界都变成了令人神往的,红彤彤的世界。
那时候,楼房很少,大都住平房。初一早上一出门,啊!太壮观了!家家门上都贴着大红的对联,门神,財神,挂钱,福字,以及墙上贴着  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等等,等等。地上是红红的鞭炮碎屑,放眼望去,满街红艳艳的一片,天是红的,地是红的,这个世界都是红的。
再说春联,又叫“对儿”  “对子”  “联儿”  “对联”。等等,它是中华民族汉语言的文化瑰宝,它以其工整,对仗,简洁,明快,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内容以欢乐,祥和,喜庆,祝福来抒发美好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
春联究其起源,来自于桃符。古时候,人们的文化水准,文明程度,科技水平都较低,对自然界的认识知之甚少,对一些自然现象难以理解,认为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是上天所赐。遇到自然灾害或者人的生老病死,意外灾祸,都是上天的惩罚,或有妖孽在作怪。加之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及祸福,只好祈求老天和神灵的护佑,春联的产生于此不无关系。
《山海经》中有这样的一段: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音神舒),一曰郁垒(音郁律),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鬼。
这段文字翻译一下,就是: 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鸡鸣,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们必须马上回来。鬼域大门的两边站着两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哪个鬼魂在外面干了坏事,神荼和郁垒马上就会发现,并用苇子拧成的绳子将其捆绑,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魂都惧怕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两边,用以避邪。后来,干脆就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放在门两边,这两块桃木板就叫桃符。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每到除夕都给各宫门更换桃符一对。后蜀主孟昶本善学之人,喜文墨,爱儒家经典,就命朝中一学士名叫辛寅逊的,在桃木板上题字,辛学士题了字后,孟昶看了觉得不喜欢,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直认为,这就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副春联。
有人提出,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记录了十二副联语,如:三阳始步;四序初开。等等,撰写人为唐代刘丘子。还有人提出,出土的三国时期的鼎上也有联语,都比孟昶的这副联要早几百年,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孟昶的这副联就是天下第一副对联。
到了宋代,纸张问世了,人们开始在纸上写桃符了。临近岁尾,有人就在集市上摆上桌子,替人写桃符,卖桃符。但这个时候仍然叫桃符,不叫对联。大家都还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诗句吧?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名字虽然还叫桃符,但这一习俗应兴起于宋代。
春联一词始见于明代,并且开始写在红纸上了。潘宗鼎所著《金陵岁时记》一书曾有记载:元日,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中国人历来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代表吉利,代表欢快,红色就是中国人的吉祥色。
把春联这一文化习俗推向高潮的当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自小家贫,没读过书,但他对于对联却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还未登基之前,一次行军的路上,路过一个驿站,驿站只有一个十岁男孩在替父亲值守,朱元璋随口说了一句:“十岁顽童当马驿。”男孩略加思索,对了一句:“万年天子坐龙庭。”当时朱元璋高兴的把男孩抱起来连声夸奖。
朱元璋登基之后,时逢除夕,下旨,京城各家各户一律要贴春联。据陈云瞻所著《簪云楼杂记》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他不仅下旨要求每家每户张贴春联,而且还微服上街观赏,看到大街小巷家家门上都贴着春联,红彤彤的一片,满满的喜庆氛围,细看内容,都是为皇上歌功颂德,或乞盼风调雨顺等等,这位朱皇帝看的心里美美的。
关于朱元璋为那户做阉猪生意的人家,题写春联的故事,想必人人皆知,不再赘述,朱元璋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佳联妙对,不管是野史也罢,杜撰也罢,朱元璋无愧于“对联天子”这个雅号。
由于朱元璋的极力倡导,帝都金陵春节贴春联的文化习俗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写春联,卖春联之风蓬勃兴起,一些文人们在春节将临之前上街摆摊,现写现卖。贴春联已经成为过年时的一项重要活动。
到了清朝,贴春联的习俗达到了历史上的成熟期,鼎盛期。从清代的春联来看,其风格之多样,用途之广泛,以及春联的文学艺术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远远超过了历代。《燕京岁时记》有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贴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唯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朝宫里的春联是用墨笔写在白纸或白绢上,再制作边框装饰。满族人忌讳红色,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冬天打猎时,穿红色衣服惹眼,容易被野兽发现,遭到攻击。所以猎手们都穿白色的衣服。喜欢白色。
直到乾隆时期,平民百姓家的春联才渐渐的变成了红色,但也用他们所在旗的颜色包边,而宫廷和王室的春联一直沿用白色。庙宇的联则用黄色。如家中有老人故去守孝期间,第一年可不贴春联,或贴白色春联。第二年贴蓝色(绿色)联,第三年再换成黄色联,第四年守孝期满才可以正常贴红色联。根据各地习俗不同,还有第四年须贴紫色联的。
清代对联的用途也决不仅仅是在春节,贴在门上喧染喜庆气氛的作用,而是处处有联,从皇宫内院到平民百姓家里,做买卖的人家,大到大商铺,小到小酒馆。沿街商铺家家都挂着和自己生意有关的对联。这时候的对联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楹联。而春联只是楹联的一个分枝。
清代有关楹联的专著也是汗牛充栋,就连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篇目都对仗工整,大观园里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无处无联。更有戏曲理论家李渔编著的一本《笠翁对韵》,集音韵,对仗,典故之大成,深受楹联爱好者们的青睐,被初学者们当成了教课书,工具书,成了楹联爱好者们的座右铭。
清代也是楹联高手辈出的时代,纪晓岚,康有为,钟云舫,宋湘,何绍基,孙髯翁,袁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等,等等不计其数,有文人,有学者,有文官武将,有平民百姓。高手云集,群星璀璨。
清代人所作之联能被称为千古绝唱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最负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钟云舫的“江津长联”,长达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副联,据说是在狱中所作。
名家高手的联作暂且不说,大家都知道杭州岳飞墓那副脍炙人口的联作: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徐氏女所作。提及岳飞墓,又想起一个人,此人姓秦名大士,据说是秦桧后人,此人文彩飞扬,清朝第43位状元。一日,和几位同窗去游西湖,来到了岳飞墓前,见有这样一副联: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的口吻,刻画入微,维妙绝伦。同窗们看了后打趣秦大士说,你也姓秦,你也题副联吧,秦大士苦笑了一下,挥笔立就: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合,展示了秦大士的学识和功底,还有一个机巧之处,把秦桧的名字倒置过来了。
总而言之,楹联从桃符起,经历了几朝几代,发展到了清朝,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风格气质,从数量到质量,均可为集前代之大成,成果辉煌。若谈起古代文学史的成就,人们都会想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是,我认为楹联在清代,并不比小说逊色,起码是和小说并驾齐驱。可以说从古代到清代,清楹联已取得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如果换一个提法,我更想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当属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楹联。各位老师,你们认为呢?


徐文德。19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广阔天地奋斗八年,后到工厂做工人,自学考取中级职称(工程师)。退休后在哈尔滨文艺广播电台一艺术活动团做负责人。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楹联家协会会员。《诗联家》杂志、《联斋》微刊编辑。联斋诗联创作群管理员。作品曾发表于《诗联家《联斋》《老年日报》《老年日报微刊》《黑龙江联坛》《哈尔滨楹联》《苏城诗萃》《对联》《中国对联报》《中国》《中国楹联报》《中国对联网微刊》《冰雪集》《黑龙江省图微刊》等刊物,十七届天籁杯大奖赛荣获金奖,有诗词收录于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百年诗词》五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6 18:52 , Processed in 0.10309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