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回复: 0

刘志刚‖治病救联,推进创新

[复制链接]

104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85
发表于 2023-12-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刘志刚‖治病救联,推进创新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3-12-03 00:00 发表于河南


联 斋  第3815期


治病救联,推进创新

刘志刚

近年来,我国楹联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是喜人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阻滞了楹联事业进一步走向繁荣的步伐。振兴楹联,时不我待。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楹联界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发展路子,建强队伍,搞活活动,投身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开辟楹联艺术的新天地。
一、要直面社会现实创新楹联。好些人把楹联当作单纯地吟风弄月、抒发个人情调、自我消遣的形式和工具,远离群众,游离生产、生活实际。他们做联、赏联、评联,不去联系和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不顾及别人的情感、意识、好恶,一味沉湎于自己的闲情逸致里,沉醉在做文字游戏里,孤芳自赏,聊以自慰。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低级趣味,但却缺乏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境界。因为这样,尽管他们在技艺上可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却始终创作不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合乎时代特征的、为社会所赞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佳作来。这无疑是对楹联艺术的自我封杀。楹联艺术的根在社会,养分在群众,气脉在生产生活。楹联作者必须坚决克服违背群众意志、无视群众好恶的不良创作习惯,克服玩“高雅”的错误思想,走出固步自封的个人小天地,直面社会现实,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去寻找楹联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要经常到群众中走走,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看看他们赞成什么,厌恶什么,希求什么,反对什么。要注重和善于发掘新事物,捕捉新信息,审视新现象,探索新问题,吸纳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开拓新领域,表现新成就,彰扬新风貌,引导新潮流。使楹联艺术真正地根植于生活,表现生活,服从服务生活。用群众的思想和时代发展的成果来检验、矫正和丰富我们自己的思想,来激发楹联创新的热情,开拓楹联创新的思路,更新楹联创作的主题,提升楹联作品的境界。
二、要冲破名利羁绊创新楹联。自古名利累人,也一直就是事业发展的笼头和绊绳。追名逐利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今楹联创作、评审、编纂、出版、使用、鉴赏等方面可谓无处不有,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人创作楹联,不是精益求精把联做好,而是冲着留名去,冲着报酬、奖金、稿费去,往往曲意迎合受联方的某些不当意图,有意无意地降低楹联创作的水准。有些人和单位,在进行楹联作品的评审、奖励、编纂、出版、使用、鉴赏时,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以质论联,以质用联,而是把眼睛盯在撰联者的知名度上,盯在撰联者对自己有无利处上。只要是名人的作品,或者是能管制自己、资助自己者的作品,不管它到底好与不好,拿到手就头头称道,大开绿灯,大光其彩,甚至明明抓着一把泥土却违心地说成、用成金子。还有一些人和组织,其实并不懂得、并不真正爱好楹联,却出于某些目的,硬要拉起楹联这张国粹的大旗,掩饰他的虎皮,沽名钓誉,装潢门面,搞一些不伦不类的楹联活动,给联人出丑,给楹联艺术泼污抹黑。长此以往,这不但是对楹联事业的一种误导,简直就是捧杀、扼杀。真正要有所作为的楹联家,应当是不屑于这类行为的。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守楹联的质量标准不放松,为楹联而甘受寂寞、甘受澹泊、甘受清苦,并能坚决抵制不利于楹联事业发展的各种不良现象,应当成为楹联家的一种美德。
三、要力戒浮躁心态创新楹联。浮躁是当今人的一种通病。浮躁心态会使人们在楹联创作、鉴赏、传播等活动中失去理性,失去主见,失去深度,失去标准,偏离正确的方向。要么不求务实,走向空泛、虚无;要么迷失意趣,走向消沉、颓废;要么丢掉高尚,走向低俗、平庸;要么扼杀个性,走向轻浮、谄媚;要么悖逆时势,走向唯旧、拘古;要么放弃审慎,走向骄妄、过激;要么颠倒是非,走向荒唐、谬误……凡此种种,其楹联实践活动,往往就难以保持正确的思想,清醒的认识,充实的内容,健康的情调,高雅的意趣,适时的功用。好些人痴迷楹联多年甚至一生,却终究成不了楹联家,除了缺少文化底蕴、认知能力、创造才情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浮躁。楹联既是通俗的艺术,也是高雅的艺术。通俗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视野,广开思路,把楹联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去。高雅则要求我们必须富有激情,着力营造楹联的意象、意境、意趣、意味、意韵、义理。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脚踏实地,下真功夫,以积极的、审慎的态度,全面、深入、细致、广泛、准确地认知和把握与楹联创作、评审、使用等紧密相关的人和事物。在我们的楹联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联系真事实物,注入真情实感,融会真见卓识。坚决克服浅尝辄止,虚浮肤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视伪做真,马马虎虎,不求精准等不良习气。让我们所奉献的楹联作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对象面前都能立得起,站得直,经得起任何推敲和检验。
四、要打破帮派界限创新楹联。就艺术风格而言,楹联是有流派的,我们应当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川归海。但作为楹联作者、楹联组织,却要坚决防止和反对帮派主义。有的地方,组建楹联组织、搞楹联知识讲座、创作研讨、学术交流、联作评奖、联刊联书编纂、采用楹联等,总是人为地划定小圈子。照顾本地人,排斥甚至排除异地人;要关系相好的,不要不贴乎的;亲溜须奉承的,远直言不讳的;看重阳春白雪的,轻视下里巴人的;热衷老字号的,冷漠小字辈的;推崇名人的,遗弃无名者的;倾向学院派的,拒绝工农派的;认可古色古香的,否决新风新味的……等等。这样往往把楹联队伍搞得三帮四派,把楹联活动搞得七零八落,画地为牢,关门自闭。别人、外地楹联发展的优秀成果、经验引不进来,自己的缺陷弥补不上来。楹联队伍发展不起来,楹联活动要么搞不起来,要么小打小闹,勉勉强强搞个征联、办个联报联刊、组织个送联下乡进厂活动等,还往往矮子里面选巨人,筷子里面拔旗杆,留下许多笑话。更有甚者,有的人把心思和精力放到楹联之外,利用楹联组织拉帮结派,争名斗利,不但白白耗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才情,还严重破坏了楹联事业发展的氛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取他人之长,方可弥补自己之短。打破帮派界限,地域界限,促进全国楹联界大团结、大联合、大交流,是推动楹联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五、要强化超越意识创新楹联。艺无止境。当代楹联家要有超越古人的志气、胆识和才干。既要从楹联的艺术水平上实现超越,更要从楹联的主题思想、精神境界、社会功用上实现超越。既要超越他人,更要超越自己。时下编纂联书、举办征联、在有关场合悬挂楹联的气氛越来越浓,这着实是好现象。但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却常常为一些似曾相识的联作而大伤脑筋,甚至大扫其兴。出于种种动因,山寨版的联作大行其是,叫人防不胜防。一些楹联作者热衷于参加楹联活动,却不去埋下头来认真创作,而是翻开书籍、报刊,打开网络,梳理记忆,顺手牵羊,对别人既有的联作搞拿来主义,大行抄袭之道。稍稍精明者还知道改头换面,变几个字词,更大胆者竟敢照抄照搬,一字不改,拿别人的原装版,贴自己的标签,以图名牟利。这里面还不乏一些颇有名气的联家。抄袭别人就已经很悲哀了,抄袭、复制自己就更加令人扼腕叹息。有的联作者无视为联的道德,一副联作四处发,一点老本多年吃,还往往沾沾自喜,拿楹联获奖、出书的多少炫耀自己楹联创作的成果有多大,水平有多高。楹联获奖多、出书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反映作者的成就和水平,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却又不能完全表明楹联创作的成就和水平。我们搞楹联,是要弘扬国粹,承传楹联艺术的。是要推动楹联作品开拓新境界、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的。超越古今联人联作,超越自我,应当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刘志刚,男,55岁,甘肃省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崆峒诗社副社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著有诗《龙泉逸韵》、《汭声集》等诗词联文集6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7 03:47 , Processed in 0.10016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