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6|回复: 0

论对联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广西 盛丽梅)

[复制链接]

5233

主题

3687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610

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22-8-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论对联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盛丽梅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      ] 对联是我国文学样式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它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谈起,阐述了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关键词] 对联;起源;文化
[ 中图分类号] G122 doi:10. 3969 / j. issn. 209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2096-711X(2022)06-0122-03-711X. 2022. 06. 051
[ 本刊网址] http: / / www. hbxb. net

一、前言

    对联,通俗一点叫对子, 雅一点称楹联, 是我国古代悬挂,粘贴在壁间、门柱上的联语,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格律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并且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为一体,蕴含了人们的思想情趣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中散发着无比璀璨的光彩。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每逢春秋佳节,热闹非凡,喜庆的气氛浓烈,恭喜对联成了这时候的必需品 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高挂红灯笼,张贴红对联,漫步街头,观赏着看不到尽头的一副副大红春联,浓郁的民族文化之情从心头油然而生。新婚的喜悦,乔迁的欢乐,寿辰的庆祝,开业的排场,丧葬的哀悼,无不寄情于一副副对联之中。

    对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与书法相联系,又是竖排,这恐怕只有一字一音的汉字才能做到 它重视营造意境,注意立意和锤炼语言,讲究对仗、平仄,具备了诗歌的基本特征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和民间无名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来抒情、言志、议论,创造了不计其数、感人肺腑、耐人寻味的名联佳作,有的还带着有趣的故事 它们是情感和智慧的花朵,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对联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 长期以来,诗歌、散文、小说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唯独对联不曾写入史 传,但是历经千年,对联始终呈现出勃勃生机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说:“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历史上的高级创造和积 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对联的起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然而,仔细探寻起来,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也是有迹可寻的  对联是两两相对,对仗工整,那么对偶句可以说是对联最早的雏形 早在两千多年的先秦记载中,就出现了对偶句。  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对联起源于桃符 上古时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类迷信鬼神求卦问卜,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的名,或者画上他们的肖像作为门神,这就是“ 桃符”。 传说神郁垒是兄弟,能捉鬼驱邪 ·王充论衡·订鬼海经:《山海经》:“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从食虎。 于是皇帝乃作礼以时驱之。 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悬苇索以御凶魅。” 据《宋史·蜀世家》 记载,除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于桃符上, 但又认为他所写不工,便自题了一副:“ 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被认为是楹联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严格地说,对联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游离出来的,是骈体文对句的运用。 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 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骈体文由曹植开其先河,到南朝的梁陈趋于成熟,达到很高的成就, 并为以后对联的出现打下了文学写作上的基础。

    到了唐代,随着诗歌的兴盛,特别是律诗的盛行,属对成为文人墨客的雅兴,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开始形成  对联这一名称,也是从律诗中来的 格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要求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合为一联,其中颔联和颈联( 即诗中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必须严格对仗,简称“ 对联”。 它就是丛律诗中演变而来的,但对联的字数不像律诗有严格的限 制,作者创作比较自由。

    从宋代开始,对联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仿效,对联开始发展起来 对联这一文学样式逐渐定型,但人们题词仍以桃符为主 这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对农村喜迎新春的精彩描述中可以看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联广泛普及 清朝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 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颁发圣旨不仅要求过春节写对联,并且亲自到民间查看写对联情况 有一次, 他发现一家屠户未张贴春联,并亲自为之写书一副:“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可见,对联已经广泛使用了。

    清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楹联大家。例如,纪晓岚、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钟云舫,等等 他们能够出口成联,对仗工巧,且风格多样 就连乾隆皇帝也对楹联情有独钟,巡游之处,到处都题有“ 御联”。 清以后,直至现代,对联的发展绵绵不断,并且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特 这足以证明中华对联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对联在今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1.png天仍然充满着活力。

三、对联蕴含的文化内涵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2.png    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联的种类可作不同的划分  按照用途来分,对联可划分为格言励志联、颂挽联、名胜联、宅室联 轶事趣闻联,等等 对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传统民俗中的一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它虽然简洁、短小,但这寥寥两行字却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透露出广阔的文化信息,可谓一字胜百字,一句胜千句 一副对联能够达到一篇诗文所能达到的效果,显现出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 堪称奇妙。

( 一) 对联是人民智慧的体现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3.png    对联是小文章,里面却包含着大学问 要写出精美的对联,必须充分发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炼字、寓意、对仗方面下深功夫,一副好的对联往往是作者智慧和才干的反映  例如,宋代苏东坡有一次到一座寺庙参观游览,据说庙中和尚品行不端,和尚见是苏东坡大文学家到访,便死皮赖脸地求给寺庙题字。  苏东坡借机发挥,写了一副谜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上联含“ 秃” 字, 下联含“ 驴” 字,合起来就是“ 秃驴”。 和尚不明对联意蕴,非常高兴地把对联高挂在楹柱上 过往的文人墨客无不忍俊不禁  可见这副对联是经过苏东坡精心构思的,把讽刺的含义镶嵌在对联当中,可谓寓意深刻,智慧过人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看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数一数二人家,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命令随从传唤这家主人,为啥这样放肆? 这家主人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一看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便问他对联为何写得这么大胆放肆,老汉不慌不忙地解释:“ 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更夫,夜间一敲梆子震天响,不就是惊天动地吗? 二儿子在集市卖粮食,每天都给人家过斗称粮,还要一、二、三地计数,这不是数一数二吗? 三儿子是个厨师,每日做饭, 先杀鸡后做菜, 算不算先斩后奏?” 乾隆听完, 点点头,怒气全消,对老汉称赞有加,真可谓是妙联妙解服乾隆啊!

对联是人民美学思想的反映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4.png    对联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特征和独特魅力 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曾提出“ 三美”,即“ 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对于对联的创作来说同样适用。  对联的本质是对仗,而对仗的艺术本质是对称和谐 对称和谐是一种自然美 对联反映了中国人民“ 追求和谐” 的美学思想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和谐,“ 追求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美学目标  所谓和谐就是讲究对称、统一、平衡、协调等,其在对联创作方面主要表现在强调和谐的韵律及对称 一副好的对联, 一要讲究平仄韵律, 节奏一致, 声律相对,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及和谐的韵律,读起来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这副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 二要讲究对称,不仅在形式上上联和下联都要对仗,字数要相等,而且在字词的选用上要充分考虑,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又相对,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把对联在形式和字词上的对称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对联的这种对称美就是和谐之美, 这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所在 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审美心理。

(三) 对联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

古往今来,很多人用自撰或抄写对联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以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决心 周恩来青年时代就写过一副自勉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副对联富有深刻的哲理, 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远大抱负 与有正义感的、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奋斗,共谋大业;勉励自己要读“ 活书”,深入社会,从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此乃修身处世的格言 有些对联的内容积极向上,能够鼓舞人的志气,策人警醒,这样的对联有着循循善诱的作用 2003 年,温家宝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时,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引用林则徐的一副对联表达自己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心情: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5.png 对联是修身养性 陶冶性情的良方

    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所写的对联大都反映了他们的 思想品性,为人处世之道 因此,用对联来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可谓是一大妙方 我们所熟知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实际上就是保持高洁品行,修身炼性的佳联 有“ 扬州八怪之一” 之称的郑板桥写过: “ 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 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板桥道人素爱“ 百节长青之竹”,认定竹乃其“ 倔强不驯之气” 的象征,所以他主张不种凡花俗草,而须精心“ 栽成六七竿” 有“ 节” 之竹 这样,不仅使四壁皆清, 脱俗超凡, 还能使自己在精读“ 终身得力” 之奇书的同时,修身养性,进而激励和培养顽强不屈、虚心向上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此联有警世的作用 尤其是将“ 咬” 字用于读书,奇特别致,独具神功。

    张大千的一副自勉联:“ 立脚莫从流俗走,置身宜与古人争这展示了作者永葆高尚节操的情怀,也表达了他决心开创一代雄风的宏伟抱负 张大千先生精诚专一,锲而不舍, 以其惊人的业绩,证明了言如其人,联如其人 上联:身是菩提树,下联:心如明镜,横批:纯美明净 人身好比是一棵菩提树,人心就像是一个明亮的镜台  此联用来教育人们做人要光明正大 表里如一。

( 五) 对联是人们投入战斗的武器

    宣传是对敌战斗的思想武器,而对联又是宣传的一大法 在祖国危难,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刻,对联又站在了历史风云的前线,发挥了重大的宣传作用  好的对联就是一遍短而精的文章,犹如匕首、投枪,直刺敌人要害 1919 年的“ 五四” 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为了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上海市各阶层爱国人民曾以对联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发动,工会门前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四金刚捧日,的是可杀 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四金刚指的是段祺瑞、陆宗舆、曹汝霖和章宗祥 此联痛骂这四个卖国贼出卖国家,背叛人民,“ 的是可杀” 表明了人们的愤慨之情。  感染力强,号召商行坚持罢市,鼓舞人民斗争到底。

    1976 年,天安门广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四五” 运动,数十万群众佩戴白花,张贴对联,悼念周总理,声讨“ 四人帮”。其中一副挽联写道:“ 功高天下而无欲,威震中外而不骄,生为工农,死为工农,问千古英雄,谁能为伍;假马列以令诸侯, 裹红旗以图权位,这也翻案,那也翻案,使一身解数,无事生非此联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上联歌颂周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格,抒发赞美之情;下联揭露“ 四人帮” 假借马列,谋害篡党,祸国殃民的真面目,观点鲜明,痛击“ 四人帮” 的罪恶行径。

( 六) 对联是祖国大好河山、锦绣前程的见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人类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把这一创造的历史陈迹 除记录在史书典籍里以外, 还把它直接保留在祖国的大地上。 通观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对联可谓独领风骚,名山胜景必有名联。 山川胜地、风云人物、逸闻传说, 一一尽收联中。 这些名胜佳联不仅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祖国壮丽山河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  可以说,对联作为语言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是名胜古迹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泰山是五岳之首,古称东岳。 南天门在泰山十八盘的顶端,建有摩天阁,阁门两边刻有一副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此联描写了高耸云霄,举首仰望,即可看到三天之上的胜迹,爬完十八盘,俯身远眺,则可看到千座峰峦的奇观。 短短 20 个字,就把南天门的宏伟气势和壮丽风光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抒发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之情。

    有的名胜古迹上的对联,不仅是对美丽景物的赞颂,还 与思想教化结合起来,使人览胜读联,发聩启蒙,从中得到教 益。 例 清 如,山西省长子县东南约五十里的地方,有泉水两眼, 冽甘美,相传曾是神农氏当年教民务农,亲尝百草的地方。 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泉水之旁建起了神农庙,并题了一副 对联:“颗我丞民,便有菽粟如水火。 播时百谷,先知稼穑之 艰难。”这副对联让人览物思源,启发后人。 我们的祖先为了 子孙后代的生存,培育了“菽粟”,“播时百谷,先知稼穑之艰 难”是多么意味深长! 正因为这些寺庙陵寝对联在一定程度 上摆脱了封建教条和迷信的束缚,着重于对先古列宗创造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赞颂,所以虽经历代的更迭,历史风雨 的洗刷,依然不失它们的现实教育意义。

四、结语

    长期以来,对联文学在文学史上没有它的地位,特别是 胜迹中的对联,对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和发展我国旅游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华文学,门 类繁多,异彩纷呈。 对联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练的语言、独特 的风姿、奇妙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跻身于中华文学之列,成 为最具特色、最使人倾倒和拥有广大读者的文学门类之一。 对联文化又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力量,是中华大地上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对丰富和发展我 国的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昌. 大学生美育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探究———以对联书法为例[ J]. 对联,2021,27(9).
[2]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8.png颜咏梅. 汉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对联知识漫谈收藏家,2018(9).
[3]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36/wps19.png刘一闻,鲍贤伦. 书对话联———关于楹联书法的对话中国书画,2017(2).
[4] 赵利伟. 中国楹联故事[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 唐子良. 古今名联点评[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度中国建设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文学与建筑景观交融视野下的建筑类高职学生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201)。
作者简介:盛丽梅(1982—),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7 08:29 , Processed in 0.11399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