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1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元曲的用作韵
韵律指的是韵脚安排的规矩,它主要涉及韵脚的性质、位置。元曲在韵律方面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元曲韵脚的平仄要求比宋词更宽,不但像宋词那样韵脚可平可仄,还大量出现平仄通押的现象,而在宋词里平仄韵不通押的较多,平仄韵通押的甚少。下面两首元曲的押韵情况随便可见: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寿阳曲》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景松阴乱。太液澄虚日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眠时小童休唤。
马致远《拨不断》
第一首,韵脚平声“闲”,仄声“岸”、“晚”、“散”,所押都属“寒山”韵。第二首,韵脚平声“峦”、“冠”、“宽”,仄声“乱”、“断”、“换”,韵母也属“寒山”韵。两首都是平声韵可与仄声韵通押。
其次是元曲的韵脚不忌讳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这在格律诗里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宋词里也一般被禁止,部分宋词出于修辞需要也会在韵脚上故意同字复用,仅属特例。元曲的韵脚重字,则是常见的。请看一些例子:
[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题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忒风流忒煞思;忒聪明忒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
王实甫《后庭花》
这首曲里的韵脚“儿、思、诗、时、字、儿、思、子、儿、此”等,“儿”用了三次,“思”用了两次。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折桂令》
这首曲里的韵脚“思、思、思、丝、此、之、时、时、时、时”等,“时”用了四次,“思”用了三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这几句话是否押韵?唐诗宋词或不认可,在元曲看来当然是押韵的。
第三,元曲的韵脚纯度很高,大都通篇一韵到底,绝少换韵,甚至几个曲子连成一套,韵脚好几十个,也总是使用同一个韵。诗词也常整篇一韵,但每篇韵脚一般不过几个,极少超过十个,而元曲每首同一韵脚达十个的经常可见,甚至达十几个、二三十个的,也不难找到。
这是张可久的《寨儿令》:
石斗滩,剑门关,上青天不如行路难。世事循环,春色阑珊,人老且投闲。文君古调休弹,疏翁渔唱新刊。梅亭十二阑,茅屋两三间。看,一带好江山。
这首小令共十二句,有十二个押韵字,依次是“滩、关、难、环、珊、闲、弹、刊、阑、间、看、山”,押的都是“寒山”韵。
这是汤式的《脱布衫带过小梁州》:
[脱布衫]问秋来何处盘游?醉乡中罗列珍馐。巨口鲈红姜素藕,团脐蟹锦橙黄柚。
[小梁州]丹桂开花满树头,金栗娇柔。叮当帘幕不垂钩。天香透,天地不风流。
[幺篇] 亭台净扫无纤垢,胜当年庾亮南楼。传画烛,焚金兽。碧天如昼,今夜赏中秋。
这首套曲共十五句,有十四个押韵字,依次是游、馐、藕、柚、头、柔、钩、透、流、垢、楼、兽、昼、秋,押的都是“尤侯”韵。
最后还必须看到,元曲的韵脚纯度高密度也大,句句用韵的多,个别会隔一句,隔两句以上的极少。宋词已可见少量作品句句押韵,而元曲则句句押韵几乎成了常规。更难得的是不仅篇幅较短的元曲韵脚密集,许多篇幅较长的元曲也是如此。
这是无名氏的一首小令《游四门》:
琴书笔砚作生涯,谁肯恋荣华。有时相伴渔樵话,兴尽饮流霞。茶,不醉不归家。
这首小令共5句,每句都押“家麻”韵。
这是马谦斋的一首套曲《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
[快活三]恰帘前社燕忙,正枝头楚梅黄。当空畏日炽炎光,杨柳阴迷深巷。
[朝天子]北堂,草堂,人在羲皇上。亭台潇洒近池塘,睡足思新酿。竹影横斜,荷香飘荡,一襟满意凉。醉乡,艳妆,水调谁家唱?
[四换头]红尘千丈,岂羡功名纸半张!渔樵闲访,先生豪放。诗狂酒狂,志不在凌烟上。
这首套曲共21句,除“竹影横斜”一句外,每句都押“江阳”韵。
元曲的韵脚又多又纯,恨不得句句押韵,句句同韵,自然韵脚的用字就不拘平仄、不忌重字了。
六、曲牌与词牌小异而大同
有些人习惯于宋词词牌的只分平仄和字数固定,碰到元曲,看见曲牌上除了有平声仄声,还有上声、去声,又发觉同一个曲牌而字数却有多有少,彼此出入很大,于是感到比宋词难读难写。本文就想说清楚,元曲这种平仄体裁,虽然较之宋词多了一些花样,实际上只是小异而大同。我们懂得了常用汉字的平仄以后,所有传统的平仄体裁,包括元曲在内,都应该是不难学会的。下面就通过具体分析元曲曲牌的内容,说明这一点,并趁此提出一些读写元曲的注意事项。
一,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例如:
铁瓮金墉壮九关,┼┃━ ━ ┼┃━(韵)
铜柱楼船控百蛮。┼┃━ ━ ┼┃━(韵)
江汉静波澜。 ┼┃┃━ ━ (韵)
边庭事简, ┼ ━┃┃ (韵)
烽燧报平安。 ┼┃┃━ ━ (韵)
汤式《赏花时·送人回镇淮安》
泪溅端州砚, ┼┃━ ━ ┃(韵)
情写锦花笺。 ┼┃┃━ ━ (韵)
日暮帘栊生暖烟。┼┃━ ━ ┼┃━(韵)
睡煞梁间燕。 ┼┃━ ━ ┃ (韵)
人比青山更远。 ┼┃━ ━ ┃┃ (韵)
梨花庭院, ┼ ━ ━┃(韵)
闲却秋千。 ┼┃━ ━ (韵)
无名氏《醉中天·泪溅》
这两首元曲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句,它们也跟宋词一样,完全使用律句,具备句中平仄交替的特点,并且字音只分平仄,不必进一步再分上去。这一类元曲的字音组合,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对于取得了宋词读写经验者,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
二,有些曲牌,其字音结构主要是平仄组合,但也间杂有去上组合。例如:
红叶荒林酒兴, ┼┃━ ━ ┼ 去(韵)
黄龙老圃诗情, ┼ ━ ┼┃━ ━(韵)
柳塘新雁两三声。 ┼ ━ ┼┃┃━ ━(韵)
湖光扶不定, ┼ ━ ━ ┼┃(韵)
山色画难成, ┼┃┃━ ━(韵)
六桥风露冷。 ┼ ━ ━ 去上(韵)
王举之《红绣鞋》
此曲头一句最后一字曲牌规定为“去”,相应的曲文用了去声的“兴”;末一句最后两字曲牌规定为“去上”,曲文用了“露冷”,正是去声与上声的搭配。再看:
辞辛苦桑枢瓮牖, ┼ ━ ┃━ ━┃上(韵)
夸荣华凤阁龙楼。 ┼ ━ ━ ┼┃━ ━(韵)
脱布衣, ┼┃━ (句)
披罗绶。 ━ ━ 去(韵)
跳龙门独占鳌头。 ┃━ ━ ┼┃━ ━ (韵)
今日男儿得志秋。 ┼┃━ ━ ┼ 去 ━(韵)
会受用宫花御酒。 ┼ ┃┃━ ━ 去上(韵)
卢挚《沉醉东风》
此曲要求用上声字的有一处,用去声字的有三处,用“去上”组合的有一处,而相应的曲文用字都无一例外地办到了。
三,关于曲牌的衬字。元曲每句可加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杂剧则更多,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均不拘平仄。衬字是由于歌唱时要更好表达意思而添加的,只能加于句首或句中,不能加于句末。句首的衬字可虚可实;句中的原则上只能用虚词。
先来看看加在句首的衬字:
[诗吟出]锦绣文, ┼┃━(韵)
[字装成]古样体。 ┼┃━(韵)
衣冠济楚俊容仪。 ┼ ━ ┼┃┃━ ━(韵)
[酒]席间唱和音韵美, ━ ━┃┼ ━┃┃(韵)
一团[儿]和气。 ┼ ━ ━┃(韵)
[论]聪明俊俏有谁及。 ┼ ━ ┼┃┃━ ━(韵)
谷子敬《醋葫芦》
此曲各句句首用方括号括着的文字都是衬字。这些衬字实词虚词都有,它们都把句意表达得更充分、更显豁。
再来看看加在句中的衬字:
人生于世, ━ ━ ┼ 去(韵)
休行非义。 ━ ━ ┼ 去(韵)
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 ━ ┼┃━ ━ 去(韵)
[便]儹[些]东西, ┼ ━ ━(韵)
得[些]衣食, ┃━ ━(韵)
他时终作儿孙累。 ┼ ━ ┼┃━ ━ 去(韵)
本分世间为第一, ┼┃┼ ━ ━ 去上(韵)
休使见识, ━ ┼┃上(韵)
干图甚的。 ━ ┼┃上(韵)
张养浩《山坡羊》
此曲各句句中用方括号括着的文字都是衬字。这些衬字大都是虚词,它们也有助于句意的补足和演绎。
最后还应指出一种特殊的衬字。前面谈到衬字不能用于句末,但有一种被称为语法上的衬字,它们没有词汇意义,按曲谱规定,却必须使用,而且可以用在句末,如《叨唠令》的“也么哥”。请看: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 ━ ┼┃━ ━ 去(韵)
[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 ┼┃━ ━ 去(韵)
[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 ┼ ━ ┼┃━ ━ 去(韵)
[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 ┼ ━ ┼┃━ ━ 去(韵)
[你]省的[也么哥], ┃┃[也么哥]
[你]省的[也么哥], ┃┃[也么哥]
[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 ━ ┼┃━ ━ 去(韵)
邓玉宾《叨叨令》
这类衬字除了“也么哥”,还有“也么天”、“也摩挲”、“也波”等等,它们虽无词汇意义,却使语气别饶风趣。
七、元曲选介
这里选介几首古人今人运用同一个元曲曲牌写出的作品,让读者通过比较,能更好了解元曲这种平仄体裁。
下面先列曲牌,次录作品。在前的作品是古人写的,在后的作品是今人写的。作品中外加方括号的是衬字。
①曲牌《庆东原》:
━ ━┃(句)
┃┃━(韵)
┼ ━ ┼┃━ ━ 去(韵)
┃━ ┃━(韵)
┼ ━┃━(韵)
┃┃━ ━(韵)
┼┃┃━ ━(韵)
┼ ┃━ ━ 去(韵)
[故园]一千里, [绿暗]群山洼,
[孤帆]数日程。 [红明]一路花。
[倚]篷窗自叹漂泊命。 [问]风光道地东南亚。
城头鼓声, [一村村]老欢少哗,
江心浪声, [一队队]勤工力稼,
山顶钟声。 [喜天涯]客子还家。
一夜梦难成, [漫等闲]茅草与棕麻,
三处愁相并。 [创江山]件件都无价。
汤式《京口夜泊》 赵朴初《访归侨农场》
②曲牌《小梁州》
┼ ━ ┼┃┃━ ━ (韵)
┼┃━ ━ (韵)
┼ ━ ┼┃┃━ ━ (韵)
━ ━ 去(韵)
┼┃┃━ ━ (韵)
【幺篇】
┼ ━ ┼┃━ ━ 去(韵)
┃━ ━、┼┃━ ━
[或作┼ ━ ┼┃━ ━](韵)
┼┃━ (韵)
━ ━ 去(韵)
━ ━ ━ 去(韵)
┼┃┃━ ━ (韵)
秋风江上棹孤航, 漫天雷雨过青山,
烟水茫茫。 石骨斑斑,
白云西去雁南翔。 袒胸露腹铁光寒。
推篷望, 齐声叹,
清思满沧浪。 想起娄山关!
[幺篇]东篱载酒陶元亮, [幺篇]迷蒙水雾紫藤蔓,
等闲过了重阳。 听溪流、一派潺潺。
自感伤, 有夕阳,
何情况, 挥余灿,
黄花惆怅, 远峰近树,
空作去年香。 抹几簇朱丹。
汤 式《九日渡江》 丁芒《雨后青山》
③曲牌《醉太平》:
━ ━ 去上(韵)
┼┃━ ━ (韵)
┼ ━ ┼┃┃━ ━(韵)
━ ━┃━(韵)
┼ ━ ┼┃━ ━ 去(韵)
┼ ━ ┼┃━ ━ 去(韵)
┼ ━ ┼┃┃━ ━(韵)
━ ━ 去上[或━](韵)
夺泥燕口, [守]残篇断简,
削铁针头。 [远]绿水青山,
刮金佛面细搜求, 穷生[活]压不扁[痩]双肩。
无中觅有。 [有]些儿病缠。
鹌鹑嗉里寻豌豆, [怕]腰疼吃[一]剂追风散,
鹭鸶腿上劈精肉, [防]脑昏用[一]副头疼片,
蚊子腹内刳脂油。 驱食[积]吞[几]粒健肠丸,
[亏老]先生下手。 [以]将心放宽。
无名氏《讥贪小利者》 顾随《旧时代穷书生》
④曲牌《塞鸿秋》:
┼ ━ ┼┃━ ━ 去(韵)
┼ ━ ┼┃━ ━ 去(韵)
┼ ━ ┼┃━ ━ 去(韵)
┼ ━ ┼┃━ ━ 去(韵)
━ ━ ┼┃━(韵)
┼┃━ ━ 去(韵)
┼ ━ ┼┃━ ━ 去(韵)
断桥流水西林渡, 勤勤恳恳争优秀,
暗香疏影梅花路。 轰轰烈烈随人斗,
蹇驴破帽登山去。 安安稳稳求无咎,
夕阳古寺题诗处。 庸庸碌碌甘居后。
树头啼翠禽, 今朝我退休,
水面飞白露。 世事都参透,
伤心和靖先生墓。 [但恨这]苍颜白发无成就。
张可久《湖上即事》 赵鼎新《退休》
⑤曲牌《上小楼》:
┼ ━ ┃━ (韵)
┼ ━ ━ 去(韵)
┼┃━ ━ (韵)
┼┃━ ━ (韵)
┼┃━ ━ (韵)
┼┃ ━ (韵)[或┃━ ━ (韵)]
┼┃ ━ (韵)
┼ ━ ━ 去(韵)
┼┃┃┼ ━ ━ 去(韵)
人凭画栏, [若不是]玄宗幸蜀,
舟横锦岸。 [怎知晓]人间奇趣?
一线苏堤, [不怕辣]当赞湖南,
两点高峰, [辣不怕]黔野黔都,
四面湖山。 [怕不辣]只有巴蜀。
玉筝弹, [赛食椒得奖]细小姑,
彩袖弯, 老弱夫,
红牙轻按, 渔娘村妇,
直吃的酒阑人散。 羞愧煞[辣椒中]肉虫无数。
吴仁卿《西湖宴饮》 萧自熙《吃辣椒》
八、元曲提倡今音
普通话与元朝话好像十分类似。两者都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入声变得无影无踪,原属入声的分流到平、上、去声。两者的字音声调也多数相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一个很难沟通的差异。我们没有将《中原音韵》与汉语拼音逐字作过比较,仅在入声字分流到平声和上声的一两个韵部里进行了少量汉字的读音对照。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两者无法直接相通,如果直接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去读写元曲,很容易产生平仄颠倒、去上混淆的错误。现在只举出两者的部分差异:
①古入声字被《中原音韵》归入平声的,有相当一部分现被普通话读成去声,例如以下这些字:惑、或、述、术、画、划、度、镀、缚、鹤、酢、镬、获、挞、沓、洽、涉……。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去了解元曲,这些字就由平声变成仄声了。
②古入声字被《中原音韵》归入车遮、萧豪韵上声部分的,也有相当数量在普通话里被读成去声,例如车遮韵的这些字:客、切、窃、妾、怯、挈、箧、屑、泄、绁、媟、亵、燮、餮、辍、啜、撤、澈、掣、设、摄、吓……;例如萧豪韵的这些字:酌、妁、鹊、雀、却、拓、柝、魄、廓、溯、柞、作、各、壑、绰……。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去认识元曲,这些字也可能由平声变成了仄声,因为元曲常常允许“平上互代”。
普通话与元朝话在部分字音的声调上存在差异,这还不是两者沟通的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读音差异的字无法找到简单易行的识别办法。前边我们论述过,根据普通话就能推断唐诗宋词的平仄,并且只要识别了入声字,推断起来还绝少错误,因此,我们有把握凭借普通话的声调知识,可以读懂唐诗宋词的平仄。至于利用普通话去通晓元曲,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如上所说,有相当多的中古入声字在元朝读作平声,而在现代却读作去声,即读作仄声,这部分元代为平、现代为仄的字,怎么去分辨呢?还有相当多的中古入声字在元朝读作上声,而现代却读作去声,当元曲用上声字来代替平声字时,现代的读者也容易误认为“以仄代平”。为了防止这种错误,这部分元代为上声、现代为去声的字又怎么去分辨呢?看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逐字去记。我们看看现代人写作的元曲是如何用字的;
俺也曾菜圃乞黄瓜,俺也曾酒肆唱流霞;俺也曾蜗室圆佳梦,俺也曾蟾宫折桂花。羞咱,有诗词歌赋琴棋画:羞咱,无柴米油盐酱醋茶。
萧自熙《凯歌回·儒丐》
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于右任《天净沙·参观成吉思汗陵墓》
前一首的第四句“[俺也曾]蟾宫折桂花”,正是曲牌所要求的声律“平平仄仄平”。其中的“折”字,按《中元音韵》是去声,所以属仄,但按汉语拼音,却念阳平,属平声。可见作曲者也是按照《中元音韵》用字的。
后一首的第二句“曾瞻无敌金戈”,符合曲牌要求“平平仄仄平平”。其中的“敌”字,按《平水韵》是入声,可以属仄。但按汉语拼音却念阳平,属平声;按《中元音韵》也是平声。可见作曲者是按照《平水韵》用字的。
写作元曲应该采用什么语音标准呢?实际情况是有人以元明的《中原音韵》为准,有人以唐宋的《平水韵》为准,也有人以普通话的《现代新韵》为准。前两类依据的是古曲韵,简称古音;后一类依据的是今曲韵,简称今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