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回复: 0

【联理文章】不知其典,焉知其妙?【作者:卜用可】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9643
发表于 2022-12-25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编者按】卜用可是最近十多年一直活跃在联坛的一位楹联名家,斩获大奖无数,她的对联作品立意高远,遣词老道,在大雅大俗之间游刃有余,作品读来时而清新脱俗,时而酣畅淋漓,让人爱不释手。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特刊发一组她的联理文章,以飨读者,欢迎交流,欢迎切磋。



图片

本文作者:江苏卜用可

    【作者简介】卜用可,女,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沧海诗社艺委会委员、中国当代联坛“十秀”、 2016年度获得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



不知其典 焉知其妙?



文/卜用可



    周郎顾曲,这个成语想来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周郎音乐课学得特别好,你稍微弹错一个音,他就会回头看你一眼。



    突然想起上学时,我们每做一些小动作,我们那些眼明若炬的老师们,都会迅速地瞪我们一眼……,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些弹错音的人的心情。



    相反,若是某个曲子改编得很好,周郎回头朝你首肯一下,点赞一个,会不会快乐得飞起来?那种弦遇知音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也体验过,当然不是音乐,而是文字,读对联的时候。



    古人为了求取功名,会熟读四书五经,这就使得他们普遍文学积淀深厚,于是写联时,那个典故随手应来,粗糙地读时,读不出来一掠而过,也就过了,没啥印象,也没觉得有啥好。忽然某一天,再读这联时,发现某一处原来是个典故啊,原来人家不是随便用的啊,原来这典故用得这么恰恰好啊,居然被我发现了,虽然也许别人是早就知道了,可我是第一次知道啊,不妨碍我暂时地幸福一下……



小举两例,分享下这种小快乐。



江峰青题南昌三村桃花园

绣浦接三村,微闻帆桨轻柔,时有美人渡江去;

仙园环九曲,喜见河山清晏,料无畸士避秦来。



    初读这联时,我能读出下联的典来,因为“避秦”太显眼了,这儿突然冒出个避秦,不注意也不行,结合题目“桃花园”,自然会很快地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于是这句就很好理解了,是说这儿就是桃花源一般呢,人们在其中其乐融融,根本不需要避秦而去。



    读到这儿这联就pass了,直到某一天再读,突然发现,上联的“美人渡江”也是个典故啊。



    南京秦淮河上有个古渡叫“桃叶渡”。 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讲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上联的“美人渡江”就是引用的桃叶渡江的典呢,而且桃叶渡这个古渡口,据说桃花夭夭,大抵也是为了配合渡口名来的,桃花桃叶这就和题目“桃花园”相关联起来了。



    畸士:独行拔俗之人。和“美人”对仗,也是工巧得很。感觉古人用典,就是这么随手拿来,轻轻地往那一放,然后就这么严丝合缝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不可移易了呢,而我们似乎除了佩服,就剩下我怕是这辈子也写不出的自叹不如了。



    再看个例子:



成惕轩挽乔教授大壮

数春风词笔,独擅妍华,柳永遇何穷,井水千秋应有恨;

听霜夜钟声,顿成凄楚,姑苏潮正落,江流一碧总无情。



    此联后有作者备注:“乔氏工词,立主大学讲席,晚遘艰屯,过苏州投水死。”



    从作者备注中可以看出,被挽者乔教授工于填词,上联即以此来生发联语。拉柳永作衬,是因为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有“奉旨填词柳三变”之称。其词一时盛行,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柳永的评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故而我们知道,上联尾句的“井水”处可不是凭空而来的。



    下联因为被挽者投水地点在姑苏,而联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故而联中“霜夜钟声”,“苏潮起落”,一则对应其投河之事,一则类比于诗人张继恹恹不得志时,所写诗中悲愁凄苦情绪,以和挽联的气氛切合。



    分析此联,作者从两个信息:词人,于苏州投河而死。然即凭这两点,作者腾挪有方,竟然联语亦文采清朗,令人感慨万端,所谓高手,即便一般材料,也能从他大脑的库存里,搜索出可用的东西来,再经过巧妙裁剪,于是一幅别具风味的佳词妙章就出来了。



    而我们若不知其典,则美人处即是美人,井水即是井水,而不知其妙。所以,读联时,不妨偶作精读,或者过段时间回头再读,或许某一天,就能与曾经错失的美妙不期而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8 17:56 , Processed in 0.09194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