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回复: 0

从雅俗之争到雅俗共赏(葛淼新)

[复制链接]

1060

主题

203

回帖

937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373
发表于 2024-3-22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葛淼新,网名东方闻莺。公安职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鄂州市诗词学会理事、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作品小辑入编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的《中国对联作品集2020卷》,2021和2022年蝉联联都空谷楹联研究院“对联之星”,获中华楹联报2022度对联临屏“十优作者”荣誉称号。



图片




     从雅俗之争到雅俗共赏

一一由《对联》2月刊(上)说开去



     余习联也晚,观联不多。就对联这个历史上曾经有过巅峰时代、但是民国和新文化运动以后,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属于小众文学的文体来说,的确影响不及小说、戏剧、电影甚至诗歌。中国楹联学会也只在1984年成立迄今刚短短四十年。而随后1985年创刊的《对联》杂志也只面世了短短三十九年。

     就这么一个作为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起步较晚的文艺品类,一直象风雨中瑟索的一朵小花,迟迟没有迎来她蓬勃的繁荣。这其间,还经过了不少圈子内不同门类之间的争论、拉锯、怼毁甚至言词激愤的嘴仗。集中的焦点就是文野之分的雅俗之争。这个争论持续的时间不下十年,有时甚至不乏愤青式的叫骂声。客观地看,这些在新时代新楹联文学勃起初期的冲突碰撞,应该认为是有利于楹联发展进步的。就象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文化的合流交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迎接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经过若干年不甚理性的甚至无秩的争论磨合,笔者欣喜地看到,当今的中国联坛,出现了可喜的雅俗共赏的自我融合的趋势和局面,这可从《对联》今年2月刊(上)的作为一个焦点来透视。透过这个焦点推而上溯,我认为出现了以下几个可喜的趋势:



     一、由互相排斥到相互融合。镜头要回溯到几年前,我有几次看《对联》杂志和《中国楹联报》,当时圈内就有联者告诉我,哪些对联微刊哪些联家根本看不起我看的这些东西甚至诋毁中国楹联学会。弄得我是一头雾水。2023年,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修订《联律通则》,同样也引起了好一阵诟病。《联律通则》作为初学楹联的入门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就如同小学生学写字先从描红开始一样是不允许出格的。学熟了当然可以变通。当时的一些声音,的确有人连同《联律通则》携带楹联学会及其期刊一起诟病。笔者认为,中楹会及其旗下的期刊包括其组织制定的《联律通则》,应该是承担引领全国楹联人从事楹联事业和楹联活动的旗帜和掌门人,是不应该轻易受到排斥的。当然,这种怀疑非议诟病,随着中华楹联文学的进步和工作成效,变得越来越少了。中国楹联的主流地位越来越被楹联人认同了。越来越多的楹联人参与到了中国楹联的主流媒体了。请看今年《对联》第2期(上),就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认识的历来从事文艺联(雅联)创作的一大众联家都在这期出现了。如:北京对联中国的王永江,江西的曾小云,上海的王维灏,还有温本理等等,在扉页编委的阵容里,也看到了武汉高寒和王永江、曾小云的名字。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入驻有代表性的期刊,本身不就说明了当今中国楹联流派的大融合么?

     二、由雅俗之争到雅俗共赏。记得在疫情期间的2022年,雅俗的争论还掀起过一阵高潮,以至于一些较有影响的联人都出来理论。湖北诗词学会会长段维先生为此也专有论述,他将此概括为“实用”“文艺”“老干”和“饶舌”四个概念,我也围绕这谈了点浅见。现在看来,这些争论就如同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样,是有促进和警醒作用的,文人不是相轻而是相亲。争论批评道理越争越明,人们通过自我反省走到自觉,不同流派通过碰撞得到整合而更有交流合作,文学批评也变得更有理性。且看,去年的函谷论道,对联中国的一众掌门人热忱地邀请了中楹会领导和《对联》杂志社长傅海青和总编吴世超先生。联坛氛围和睦,丝毫看不到几年前水火不容的影子了。

     三、由厚此薄彼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因为有了几十年各种楹联流派的切磋砥砺,当下楹联的创作手法出现了理性的交融借鉴,比如中华楹联大河风和【联都】每期的练笔联,其评优作品己经不再是几年前的味同嚼蜡、枯燥无味了,也非常讲究形象思维、意境选择和特色构架了,也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佳构。反之亦然,一些纯文艺体的联群和联家也自觉地尝试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生活接轨,并尽可能遵行约定俗成的通则了。其创作的作品越来越脱离了曾经的诘屈聱牙、故作高深了。王永江先生的联作一直兼收并蓄、大雅大俗。曾小云先生近年参加的城门征联和社会征联,也不乏切入时政和人间烟火。还有就是手法上尝试借鉴白话入联,俗语入联,叙事入联等,如2023年8月湖北联家高寒发表在《对联》杂志上的对中国作协签约作家、联家刘能英的釆访,就是论刘能英楹联创作的叙事性,请看刘能英《救喜鹊》一联:“不知何处飞来,翅折一双,命悬一线,病体焉能遥送喜;幸得及时遇见,梳妆其羽,包扎其伤,揽怀勿使再惊弓。”。全联既是大白话,又是叙事手法,又不乏哲思,运用娴熟。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大融合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中西合璧,经过当代各流派楹联人的不懈努力,新时期中华楹联文化必将迎来新的繁荣!



湖北葛淼新写于2024年3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2 16:12 , Processed in 0.10065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